多年前,在东北S城的大学阶梯教室,上电影选修课。老师放一部电影,不无自豪地指着一个场景:看,那个戴帽子举火把的人是我。他曾去北京电影学院进修,给一位女导演作助手。女导演是张暖忻,电影是《青春祭》(1985)。数年后我去电影学院读研究生,可惜张暖忻已因病英年早逝。
在电影学院看她的《北京,你早》(1990),亲切的市井气,自然化写实风格,商业大潮冲击社会生活、价值道德各个层面的温暖观照。片中扮演憨厚正直公共汽车司机的王全安,多年后导演了《月蚀》、《图雅的婚事》、《白鹿原》等作品。中国电影“第四代”、“第五代”中一些手法、元素、气韵……在他的电影里继续流动。
后来才看到张暖忻的导演处女作《沙鸥》(1981)。女排队员沙鸥为获得世界冠军饱经病痛折磨坚持练习,仅获亚军,又闻未婚夫登山回途遇雪崩过世消息,双重打击下她以坚强意志重整旗鼓,任女排教练,梦想终由下一代实现。看似寻常的“励志片”,在那个年代却颇不寻常。那是张暖忻和她同时代人的心声——1960年代北京电影学院毕业,因“文革”失去拍片机会,七十年代末才重返片场,青春已蹉跎,所谓“第四代”导演,已是不惑之年。拍出重要作品几年后,便被高调出现的“第五代”导演遮蔽。每思及此,都因“青春祭”感慨不已。
评论